眾所周知,電影和電視連續(xù)劇的區(qū)別在于鏡像上的更多豐富細節(jié),人物不可過于蕪雜。電影的導演雖然不在放映廳,但電影傳遞出的強大氣場要像“達摩克利斯劍”懸在觀眾頭頂,使他們?nèi)褙炞ⅰ?/p>
可是,在這部片子中,那些面面俱到的主角配角,互相沖淡彼此的故事,他們走馬燈一樣地為青春獻祭,這就像“達摩克利斯之劍”失去了它的鋒利而成了塑料玩具。與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》相比,《那些年》的絕對主角柯景騰和沈佳宜,即使兼顧其他人,也多是運用“背面傅粉”的手法。而這部片子不止有林靜和鄭微的糾葛,還有比林靜篇幅更多的陳孝正,以及富家子弟許開陽與鄭微發(fā)生感情。這些之外,正面講了阮莞的遇人不淑、黎維娟的嫌貧愛富、朱小北的命運多舛、張開的復雜多面、曾毓的苦戀平淡、趙世永的軟弱無力、施潔的為愛自殘……
“這幾張臉在人群中幻景般閃現(xiàn),濕漉漉的黑樹枝上花瓣數(shù)點?!崩餇柨说脑娛敲赖模蛇@部電影卻徒剩茫然。要想這些人物也都講到,且使人有共鳴,大約該用四十集電視劇容量去講。這部電影不是“背面傅粉”,而是將粉抹在每個人的臉上,每個人都有一張白花花的臉,他們又仿佛是給一個名字叫“青春”的主角當陪襯,他們演得太隨意了,而這個叫“青春”的演員卻失蹤了。
電影用了一半篇幅講“青年的悵”,又用了一半篇幅講“中年的惘”。中間時間跨度總有個十年八年,甚至更多。少男少女瞬間變成中佬少婦,且導演把每一個都蜻蜓點水的交代到,因為短時間內(nèi)人物太多,電影直接到達結果,缺失必要的對人物的尊重和細節(jié)鋪陳。一定要給所有出場人物一個結局嗎?
為什么曾毓嫁給了許開陽?為什么施潔苦追林靜,自殺變態(tài),林靜對她毫無好感,而鄭微卻認為施潔該被林靜珍惜?為什么陳孝正一直強調(diào)不允許自己的人生錯一厘米?
該有的交代沒有,有些細節(jié)卻又幾近荒唐。在電影90%的時間里,張開被塑造成一個油嘴滑舌、好色吹牛、不思上進的人,阮莞死了,卻揭示他就是那個一直送花的人。我雖然贊嘆他的毅力,卻仍不覺得感動。
我很喜歡趙薇,《致青春》又是趙薇的導演處女作,似乎應該更多鼓勵。但對一部電影客觀的藝術批評,不應因為喜歡和處女作而高抬貴手。雖然拿她和斯蒂文索德伯格、特呂弗、王家衛(wèi)、蔡明亮、姜文這種電影處女作即是他的成熟作品的人相比,顯得不太人道,但是藝術品鑒面前并無二致。
若有人說,趙薇拍的不過是偶像電影,何必要上升到藝術的高度?我只想回答,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對于類型電影的寬宥,只存在對于人性和藝術的探求。好的類型片也應具備這樣的思考,這也是好電影和壞電影的分野。
文章原標題:《致青春》:一部清淺的平庸習作
編輯 劉早生 責任編輯 楊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