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文為魂 以詩為線
“陡絕山高薄暮天,云封石寺倍蒼然。有鐘莫大無聲扣,底事修成自在仙?!?/span>
“問關梅止渴,到此了無梅。何似金莖露,清涼浥一杯?!?/span>
“何年柜子巧安排,絕處升高不可階。半剩火磚封古穴,獨留木匣寄殘骸。橧巢營窟猶曩世,瘴雨蠻煙觸旅懷。寄語農民驚不得,桑田幾變做滄桑?!?/span>
這三首分別是描寫新華鄉(xiāng)石鐘山、石會鎮(zhèn)梅子關、蓬東鄉(xiāng)柜子崖的詩句。地理、景觀、史實交融,充分說明了黔江豐富的文旅資源。
近年來,黔江區(qū)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,大力實施“文旅融合”工程,以文為魂、以詩為線、融合求效,探索出了一條“詩里詩外”的別樣洞天。
以文為魂
文化是旅游的靈魂,旅游是文化的載體,通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(fā)展,文化更加富有活力;旅游也更加富有魅力。有了文化的根,一座城市就有了靈魂。
在黔江區(qū)濯水古鎮(zhèn)一塊古碑上的“天理良心”四個大字,就是這座古鎮(zhèn)的靈魂所在,當地人稱它為天理良心碑。該碑高約1米,寬約0.5米,立于清光緒十四年(公元1888年),石碑陰刻“天理良心”,為武陵山地區(qū)少見的道德碑,用于警示世人,經商、為人、處世之道就在于天理良心。
濯水古鎮(zhèn),一個由誠信撐起來的古鎮(zhèn),一個個誠信的故事,無時無刻不在這里發(fā)生,“天理良心”四個大字,鑄就了古鎮(zhèn)之魂。
就在天理良心碑旁,在濯水當地演繹了150多年的后河古戲與古鎮(zhèn)之魂發(fā)生碰撞,產生的方言音樂情景劇——《天理良心濯水人》也定期在這里上演。五湖四海的游客,聽的是關于“天理良心”的故事,悟的是為人處世的真諦,古鎮(zhèn)之魂,也在這里傳承。
其實,黔江區(qū)的文旅融合腳步不止于此。對于本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及傳承,黔江區(qū)的文旅融合之路,一刻也沒有停歇。黔江區(qū)的文旅融合的腳步,已經遍布境內的山山水水、村村寨寨,從《探訪老屋基洞舊石器文化遺址》《“汪半街”與“半邊錢”》《 峽奇水美官渡峽》《濯水綠豆粉:畫出的“非遺”味道》《濯水:會說話的古鎮(zhèn)》《仙人洞:土家族墓葬文化的重要符號》這些文章中,可見一斑。
以詩為線
在歷史的長河中,黔江這片神奇的土地,曾經是渝、黔、湘、鄂結合部政治、軍事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為中央政權對西南邊陲中部地區(qū)少數民族實行羈縻統治的據點,一直延續(xù)到南宋末年。唐、宋兩朝,中原紛亂,而黔獨守,社會經濟齊頭發(fā)展。元、明兩代,多次“趕苗拓業(yè)”,人口銳減,土地荒蕪,經濟蕭條。清朝時以“湖廣填四川”招民墾荒,還民休養(yǎng)生息,經濟得以恢復發(fā)展。新中國成立后,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黔江經濟社會發(fā)展突飛猛進。因歷史積淀的豐富文化,在民族交融、團結、發(fā)展中,獨樹一幟,烙印了深厚的少數民族文化,又獨無土司之存;積淀了豐厚的中原文化,又兼具獨特的土家、苗族文化;屯軍、流寓文化勾刻跡深,成就了堅韌、苦干、能干的民族精神。
在這些豐厚的歷史文化中,詩歌文化尤為突出。據不完全統計,能查證的以黔江為題材的古詩近2000首。這些流傳下來的古詩,興起于唐宋,在明清達到高峰。杜甫、黃庭堅、寇準、張之洞等歷史名人都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,同時還養(yǎng)育了陳景星等著名本土詩人。這些詩歌,既成就了黔江古十二景,又開啟了今天的“文旅融合”之路。黔江古十二景為《清光緒?黔江縣志》所載的十二個景觀。其中包括三臺拱極、八面興云、羊嶺朝霞、酉陽夕照、咸溪飛瀑、墨沼流香、霽雪凝崗、幽蘭秀谷、武陵霧雨、羽人煙鬟、烏鴉集仙、金鐘飛韻。
作為黔江古十二景的“羽人煙鬟”,就是位于現石會鎮(zhèn)中元村境內的羽人山,素有羽人煙鬟甲天下一說。據《黔江縣志》記載:羽人山位于武陵山對面,又名相公嶺。山勢秀麗,綿亙數里。山頂上,奇峰異石,姿態(tài)萬千,恰似一幅群仙赴會圖?!坝動木岸?,東南佳山水。武陵花雨深,羽人秀峰起。流覽得初心,登臨滌渣滓?!鼻宕涂h知縣王爾鑒的一首《發(fā)成都將之黔江》將黔江的風景描繪得淋漓盡致,羽人山的美景,也從詩中走到了詩外。
融合求效
隨著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,黔江區(qū)依托得天獨厚的條件,也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融合之路。
近年來,黔江文旅融合的文化項目逐一落地。反映土家十三寨的土家生態(tài)博物館、山歌集、中國跑客節(jié)、電影《侯天明的夢》等相繼面世。反映濯水古鎮(zhèn)的民俗博物館建成,方言音樂情景劇《天理良心濯水人》、黔江民歌碟、濯水小說集、濯心文化集、影像集千年濯水和濯水味道,以及電影《輔警威龍》《濯水迷情》《小馬哥的春天》等相繼殺青。反映芭拉胡景區(qū)的百英探險、百城聯播、百V聚首、百城地推、兩岸聯誼、武陵聯盟等活動均也正在開展之中。
同時,黔江還依托濯水舉辦少數民族電影展映周,成功建成了民族文學重慶創(chuàng)作基地、中國散文學會創(chuàng)作基地、中國電影創(chuàng)作拍攝基地、文藝扶貧基地、北京電影學院實訓基地五個文藝創(chuàng)作基地?!跺{》通過進京、進重慶主城展演和宣傳營銷名動全國。
如今,游客在黔江的各大景區(qū)內,都能享受到當地非遺文化的盛宴。唱后壩山歌、聽后河古戲、跳土家擺手舞、打謝家鑼鼓、吹帥氏莽號、土家打糍粑、繡花鞋墊、手工織西蘭卡普,還有肉連響、滾鐵環(huán)、踩高蹺、舞獅等傳統生態(tài)文化項目走進景區(qū),已成為景區(qū)的一大亮點。(譚鵬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