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熱線:023-61520695 舉報電話:023-61520697

黔江精品鄉(xiāng)村旅游線路之——走進萬濤故居

2020-09-11 20:00:00  來源:黔江文旅

萬濤故居全景 陳彤 攝

萬濤(1904—1932),重慶黔江人,原名詩楷,號鐵民。土家族。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28年起歷任中共鄂西特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、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二路黨代表、湘鄂西中央分局軍委委員、第三軍政委、湘鄂西省委常委和軍委會主席團委員,是湘鄂西蘇區(qū)和紅軍的創(chuàng)建人之一。2005年,萬濤被重慶市人民政府評為100名本籍重慶歷史名人之一。

萬濤故居位于重慶市黔江區(qū)馮家街道桂花社區(qū),是一座完整的四合大院,坐北朝南,位于319線國道公路西側,距城區(qū)10余公里。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(1872年),占地面積1780平方米,建筑面積970平方米。萬濤出生于此,在這個四合院里生活了14年。1918年隨父親遷居到曾家溝,這里由他的叔父居住。

走進故居大院可以看到,院壩全由青石板鋪成,中間是翠柏包圍的萬濤塑像。大院四周是磚土結構的高圍墻。整座四合院是木結構,單檐懸山式屋頂,穿斗式梁架。院內分為正房、轉角、廂房和前廳,中有天井小壩,共有房間23間。中堂寬敞明亮,大門正對面有一神龕,左次間前半間曾為萬濤父母臥室,后半間為萬濤夫婦臥室。西側正房的一半及西廂房為其堂叔伯住宅,門樓與左廂之間是繡樓。院內栽有大桂花樹,每至仲秋,花開滿樹,濃香襲人。四合院大門的右側是一棵需兩人牽手合圍的樟樹,門前是一片綠油油的莊稼和民房,后院是一片竹林和果園。

獻身革命事業(yè)

走進萬濤故居陳列室,一張掛在墻上的老照片映入眼簾。照片上的萬濤一身長衫,頭戴淺色博士帽,一雙濃眉大眼炯炯有神。這張照片是萬濤在重慶求學期間寄回來的,萬濤的妻子冉啟秀珍藏了整整60年。萬濤在新婚后不久就離開了家鄉(xiāng),再也沒回來過。他把青春和熱血獻給了革命事業(yè),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創(chuàng)建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
萬濤生于1904年1月22日。幼年上私塾,在縣高等小學讀書期間,受到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。1923年7月,高小畢業(yè)后,到重慶求學深造,并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。1926年入黨。在大革命期間,先后任中共鄂西特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、紅四軍政委、紅二軍團政治部主任、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軍委委員、湘鄂西省委委員和軍委分會主席團委員、紅三軍政治委員等職。1932年5月,在湘鄂西蘇區(qū)“肅反”運動中被錯殺,年僅28歲。

妻子一生等待

1923年4月,萬濤與大家閨秀冉啟秀結婚。新婚3個月后,萬濤就告別父母和妻子去重慶求學,此后再也沒有回過老家。

萬濤出走后,只給冉啟秀寄回過一張照片和一封信。如今,這張照片就在陳列室展出,照片上的萬濤戴著帽子,穿著白色長褂衫。而那封信則沒能保存下來。據冉啟秀生前回憶,萬濤在信中稱自己在外從事革命活動,要冉啟秀替他照顧好父母,還叫她不要回信,怕信件落到敵人手中。自此之后,萬濤音信全無。多年來,丈夫究竟是死是活,冉啟秀不得而知,但她卻一直在等他回來,一生都沒改嫁。

解放后,萬濤家的財產被沒收,萬家大院被用作當地政府的糧站。萬濤的母親和妻子住進了公社安排的住處?!拔母铩逼陂g,萬濤家遭到搜查,冉啟秀為了保存丈夫的那張珍貴照片,將它放在掛帳子的竹竿里。1983年,中共黨史調查組負責人來馮家搜集萬濤的資料,冉啟秀才將那張保存近60年的照片,交了出來。

1957年12月,在萬濤被冤殺25年后,國務院擬定的《湘鄂西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》中,列入了萬濤的名字。1984年9月,國家民政部門向冉啟秀頒發(fā)了萬濤同志《革命烈士證明書》。這時,冉啟秀才知道萬濤是為中國革命事業(yè)獻出了生命。而萬濤的父母至死都不知道兒子的生死情況。

紅色教育基地

近年來,黔江區(qū)曾多次對萬濤故居進行維修,恢復了木屋古樸清香、院中丹桂飄香、房前屋后翠竹環(huán)繞的風貌。2005年10月,萬濤烈士故居陳列室開館,陳列了萬濤的生平簡介、照片、紅三軍經過黔江留下的文物、圖片和文字資料,萬濤居室、書房、學習用品及其家人生產生活用具等,庭院內還豎有萬濤的大理石雕像。

如今,萬濤烈士故居已成為革命烈士故居紀念建筑之一,是黔江區(qū)的一道紅色文化遺址景觀。目前,萬濤故居已成為“黔江區(qū)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”、 “重慶市第一個黨史教育基地”、“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”、“黔江區(qū)廉政教育基地”。

萬濤烈士的英名,將流芳百世。

?
關于我們 | 網站聲明 | 意見反饋 Copyright2011-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農家科技、城鄉(xiāng)統籌發(fā)展網 版權所有
主管單位:重慶出版集團  主辦單位:重慶農家科技雜志社有限公司  城鄉(xiāng)統籌發(fā)展研究中心
協辦單位:重慶市發(fā)改委、重慶市城鄉(xiāng)統籌辦、重慶市教育委員會
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:渝B2-20170014 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:網出證(渝)字第002號 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:渝網文(2016)4551-030號
渝公網安備50010802001019號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50120180006 渝ICP備10015940號-1 技術支持:城鄉(xiāng)統籌發(fā)展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