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收季節(jié),李興光和妻子每天早早地離開雙拉安置點新屋,騎摩托車,過鐵索橋,至怒江對面山腳,停好車,爬上山,收割玉米、草果等。
記者沿著七拐八彎的石頭路,登上山腰樹林深處,一棟高高的吊腳木板屋陡然出現(xiàn)在頭頂。樓上走廊晾滿衣服,樓下一群雞低頭刨食,一頭豬躺在豬圈。這是李興光祖輩幾代人居住的地方,屋旁玉米地用竹木、鐵絲圍起來。
自從全家搬進山下雙拉村異地安置點,這棟殘舊發(fā)黑的木屋經(jīng)批準改成“生產(chǎn)用房”,供他們上山勞作時歇腳,偶爾也可以過夜。但是,畢竟故土難舍,他們只要有空,總喜歡來山上木屋坐坐,找點活干。
“這一片處在生態(tài)規(guī)劃線之下,允許種莊稼。我們家種了七八畝玉米和蕎麥、70多畝草果。”50來歲的李興光光著膀子坐在門口,笑瞇瞇地說,“我們這個村民小組叫嚇卡村,57戶都是怒族,屬貢山縣丙中洛鎮(zhèn)雙拉村委會,現(xiàn)在都搬下山了?!?
交談中得知,李興光一家4口,大兒子在外打工,小女兒在鎮(zhèn)里讀初三。他們是2013年建檔立卡戶,2018年搬到雙拉安置點一棟80平方米新屋?!靶路孔雍茫慌孪麓笥?、出危險,只是不能喂豬、養(yǎng)雞、種菜,有點不習慣?!崩钆d光說,他和妻子平時每天上山喂雞、喂豬,從安置點到山腳,騎摩托車得半個小時,走上山又得半個小時。
今年7月,李興光一家脫了貧,日子越過越好。他擔任嚇卡村民小組組長,經(jīng)常開會、搞活動,不能出去打工,但每月可領(lǐng)取200元補貼,今年增加到每月400元。大兒子打工,每年收入3萬多元。這樣,加上家庭種養(yǎng)收入、退耕還林補貼,一家年收入有四五萬元。
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地處怒江大峽谷北段,人口3.5萬,其中貧困人口占兩萬多?!斑@些年,全縣異地安置貧困戶7000多人,涉及26個行政村;安排福利性崗位護林員3000多人,每人每月補貼800元。”貢山縣副縣長李海清介紹說。他是廣東珠海市金灣區(qū)政協(xié)副主席,受組織派遣參與東西對口幫扶工作。
夕陽西下,山里干活的村民陸續(xù)回到各自的生產(chǎn)用房,林梢飄起縷縷炊煙。每棟吊腳木屋下面都聚集一群群雞、鴨,樓上儲物間堆滿金燦燦的玉米棒。室內(nèi)布局大同小異,正中間是火爐,四周擺著廚具、眠床、木凳、電視。村民們告訴記者:“這里冬天特別冷,沒有火爐很難過?!?
距離李興光家不遠,有塊平地,建了一排磚瓦房,房頂寫著“雙拉村嚇卡小組活動室”。大門敞開,里面空空。門前水泥操場,立著一個籃球架。一位小伙子穿著背心、短褲,在撒食喂一群雞、鴨、豬。他說:“村民搬下山了,喇叭沒人修,很久不響了,因為山下有了新的活動室?!?
李興光木板屋前電線桿,插著一把小小的五星紅旗,在綠色樹林中特別顯眼。“政策好,生活好,不能忘記黨的恩情。”他不無遺憾地告訴記者,他們村民小組有7個黨員,但自己還不是黨員,希望今年能申請入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