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熱線:023-61520695 舉報電話:023-61520697

以繡花功夫建設山地特色生態(tài)之城④ | 南岸區(qū)呼歸石花階公園三十六畝坡坎崖種了近一百七十種植物——從城市荒地到城市花境

2023-09-19 15:24:43  來源:重慶日報客戶端

編者按

重慶,山水之城,美麗之地。山與水,早已融入重慶人生活的點點滴滴。

日前召開的美麗重慶建設大會提出,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,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市域范例,以繡花功夫建設山地特色生態(tài)之城,推動自然之美、城鄉(xiāng)之美、人文之美、和諧之美、生活之美整體躍升。

會后,全市10個部門聯(lián)合印發(fā)《美麗重慶建設宣傳工作方案(2023—2027年)》,將聚焦在美麗重慶建設進程中涌現的典型人物、典型案例,積極引導社會公眾和廣大群眾自覺踐行綠色低碳生活,為高水平建設美麗重慶,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市域范例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、社會氛圍和共治氛圍。

連日來,重慶日報記者深入各區(qū)縣,對各地建設山地特色生態(tài)之城的典型案例進行了深入采訪。即日起,本報推出“以繡花功夫建設山地特色生態(tài)之城”系列報道。敬請關注。

▲呼歸石花階公園九大主題景觀穿插其間,成為步移景異的城市花境。南岸區(qū)委宣傳部供圖

黃葛樹、羅漢松、美人蕉、姬小菊、藿香薊、嫣紅蔓……花境之中,松石裝點、瀑布溪流貫穿而過……9月15日傍晚,記者走進位于南濱路東側的呼歸石花階公園,拾級而上,步步皆景。江風裹挾著初秋的涼爽輕盈拂面,人們漫步其間,或信步閑談、或打卡拍照、或小坐休憩,各得其樂。

“快來,和媽媽一起拍張照!”在花階公園半山坡呼歸亭外的觀景平臺,來自成都的游客陳靜文呼喚不遠處的兒子過去合影。母子倆身后的兩江交匯處,來福士、大劇院、洪崖洞等重慶地標建筑一覽無余。

“這里原本是雜草叢生、危巖裸露的坡坎崖,還傾倒有不少建筑垃圾,在陽光100小區(qū)和長嘉匯時尚發(fā)布中心之間橫亙了多年。為了遮丑,后來還在靠近南濱路那一側修起了圍擋?!奔易椬邮氖忻裥煸卣f,但是到河對岸去看,這里糟糕的環(huán)境依然看得一清二楚。

重慶因地形起伏,城區(qū)隨處可見坡坎崖,以前大多或雜草叢生,或土石裸露,成為一塊塊城市中的荒地。近年來,重慶持續(xù)推進坡坎崖綠化美化工作,一塊塊“邊角地”“零星地”,變成了一張張美麗的獨具山城特色的“綠毯”,南岸區(qū)的呼歸石花階公園只是其中之一。

但改造坡坎崖不同于改造其他城市荒地,比如呼歸石花階公園所在的地塊橫向長度160米、縱向進深125米,整體面積不過36畝,高低落差卻有近50米。

“看似不大,但要想在這樣的山地上做文章,要有十足的繡花功夫。從一開始,我們就立足于把這個地塊打造成城市會客廳和江岸風景線,幾經論證,最終選擇了一步一景、四季皆景的城市花境這一方案?!蹦习秴^(qū)城市管理局副局長黃兵說,他們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,充分尊重當地陡峭山坡原貌,利用裸巖石階原生肌理,通過呼歸石傳說塑造場景和營造氛圍,旨在喚醒市民情感認同與回歸。在尊重自然、保護自然、利用自然的前提下,在原來的城市坡坎崖上,設計了“七潭五瀑四橋”的美景,打造起浣花臺、看重慶、清風樹影、幻花海、時光道、幻花溪、夢重慶、呼歸亭、黃葛密語等九大主題景觀。

如今站在南濱路濱江一側,抬眼望去,呼歸石花階公園在各種綠植花卉的掩映下猶如一個巨大的花瀑,除了因勢而造寫在崖壁上的“呼歸石”三個大字,昔日的荒坡裸巖早已不見蹤影,成為一個與周圍建筑、道路相映成趣的城市花境。

“別看它面積不大,里面光植物就選了近170種?!秉S兵介紹,花境中的植物花卉既要滿足色彩豐富、形態(tài)優(yōu)美的特點,還要在具有較好群落穩(wěn)定性的同時,體現出季相變化,讓春夏秋冬每個季節(jié),都不會顯得單調。為此,他們一面根據坡坎崖特點選擇穩(wěn)定性和抗旱性俱佳的黃葛樹等樹木;一面結合景觀打造布置了觀賞價值上乘的羅漢松等苗木;還引入大量色彩各異、四季分明的花卉點綴其間?!耙舱且驗槊娣e不大,所以在造型布景上,我們更要下足功夫、耗費心血,讓它成為小而美的精品,凸顯其生態(tài)價值,并拓展城市功能?!?

呼歸石花階公園是長江、嘉陵江兩江交匯處唯一的坡坎崖公園,開門迎客僅5個月,已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,也是附近居民晨間散步、飯后遛彎的首選之地。

近年來,南岸區(qū)結合城市景觀打造、城市生態(tài)提升等舉措,持續(xù)推進坡坎崖整治工作,截至目前,全區(qū)已完成坡坎崖綠化美化項目18個,整治面積逾30萬平方米。

?
關于我們 | 網站聲明 | 意見反饋 Copyright2011-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農家科技、城鄉(xiāng)統(tǒng)籌發(fā)展網 版權所有
主管單位:重慶出版集團  主辦單位:重慶農家科技雜志社有限公司  城鄉(xiāng)統(tǒng)籌發(fā)展研究中心
協(xié)辦單位:重慶市發(fā)改委、重慶市城鄉(xiāng)統(tǒng)籌辦、重慶市教育委員會
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:渝B2-20170014 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:網出證(渝)字第002號 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:渝網文(2016)4551-030號
渝公網安備50010802001019號  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50120180006 渝ICP備10015940號-1 技術支持:城鄉(xiāng)統(tǒng)籌發(fā)展網